孩子成长的路上你“失陪”了吗?

 

“六一”节,孩子最想得到的礼物是什么?也许不是昂贵的礼物,不是漂亮的衣服,只是简单地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孩子们的愿望实现了吗?目前普通家庭“亲子陪伴”的状况到底如何?

 

七成调查参与者为“孩他妈”

 

5月28日,网络上就“亲子陪伴”问题展开调查,调查显示,每天能陪孩子超过2小时的父母占的比例最高,约43%;其次为每天陪伴在1~2小时之间,所占比例近18%。调查也发现,平时根本无法陪孩子,或是只有周末能陪一下的,所占比例也不少,达到了15%。而不能陪伴的原因,占比最高的是工作太忙或者太累,占58%。

 

调查结果中,有一个现象让人忧虑:婴幼儿期(0~3岁)理应是真正需要父母陪伴时间最多的时期,但孩子在这一年龄段的家长中,只有59.38%的父母能做到平均每天陪孩子在2小时以上。甚至,该年龄段有6.25%的家长陪伴孩子时间竟然是0小时,这一比例高于其他各年龄段。

 

相关专家认为,在孩子根本无法自理的时期,父母陪伴时间如此之少,实际折射了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即“隔代抚养”、保姆抚养,婴幼儿期父母陪伴缺失,在孩子的成长中,有可能带来很大的后续问题。

 

“失陪”恶果,家庭如何承受?

 

广西某地一父母向南宁一心理医生求助,称他们的生命受到威胁——孩子多次声称要杀了他们,且已付诸行动:夜里打开家里的煤气罐,紧闭父母房间的窗子。这名孩子只有14岁。心理医生与孩子沟通时,让其记忆追溯到幼儿阶段,发现孩子长期住在爷爷奶奶家,虽然每周能见到父母,但相处的时间很少,记忆模糊。而爷爷又重男轻女,孩子认为自己是被父母抛弃的。虽然初中以后回到了父母家,但亲子关系一直很糟糕。

 

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在实际生活中,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失陪”,问题不小。

 

南宁一名中学老师说,“富二代”、“官二代”的孩子特别难教,父母因为平时忙,很少能抽出时间来陪伴孩子,出于愧疚和补偿心理,就在物质上尽可能地满足孩子,导致孩子大了打不行、骂也不行,养成很多坏习惯。一名小学老师告诉记者,班上有一名学生,父母平时除了工作,就是打麻将、玩手机、看电视,对孩子几乎不闻不问,孩子的吃喝拉撒以及学习,都是由保姆负责。学生经常不做作业,目前已经出现自闭倾向,有时候不愿意说话,有时候则去攻击别人。

 

这些数据折射了很多家庭对亲子关系的重视程度和观念,很多父母认为赚钱重要、有社会地位重要,愿意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其中,家庭经营则投入不足。而孩子成长是需要陪伴、引导的,父母不陪,自然有别人、别的力量来陪。这些别的人或力量,有可能是孩子的朋友、网络、兴趣班、保姆,他们的影响,可能是正向的,也可能是负向的。当影响是负向时,到了青春期,父母想“教育”,已经来不及了。

 

儿童在未成年之前,都很依赖身边的亲人,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特别是心理健康问题。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

查看更多: 儿童亚健康 儿童健康 儿童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