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梦孙院士:亚健康和医学工程
俞梦孙院士:亚健康和医学工程
背景: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成立20周年大会暨21世纪医学工程学术研讨会于10月8日至10日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的200多位生物医学工程专家参加了这次盛会,本文就是大会上的第一篇学术报告摘要。俞梦孙院士代表四位作者宣读论文之后,引起了与会专家的热烈讨论。
二十世纪80年代初,西方学者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观点基础上提出了健康和疾病之间存在着“第三状态”,即亚健康状态的观点。亚健康状态常是指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诊断,却早现出活力降低、适应性减退,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类生理功能低下状态。亚健康概念的提出和有关结合研究进展,标志着以解剖学、实验生理学、细胞病理学为基础的西方现代医学进入了一个新的认识阶段,在为人类健康服务的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给以预防为主的大卫生观赋予了现代意义。在中国,亚健康概念的提出和发展,为中西医结合提供了新的契机;对生物医学工程来说,展示出新的更有意义的发展空间。
关于亚健康
根据《Dorland's医学大辞典》,健康意味着生理、心理和社交方面的健全和平衡。而中国传统医学经典著作《内经》则把“阴平阳秘”的“阴阳和平之人”作为心身和谐的健康标准。这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在现实中不易达到。
20世纪90年代,以美国科学院院士Callahan为首的“医学的目的”国际研究小组提出的《医学的目的:确定新的优势战略》报告中对健康概念作了新的描述:即“所谓健康是指没有显著的疾病,能让人去寻求他或她的基本目标,并执行寻常的社会和工作职责。”Callahan的健康概念比较符合在疾病谱已经发生改变的当今社会。与此相应,医学的目的首要的是“预防疾病和损伤,维持和提高健康”,而不是追求某些疾病的根治,在一定程度上容许带病延年,但注重生活质量,减轻社会负担。
目前人们所指的亚健康多指以下几种情形:持续过强的心身应激状态,心理压抑状态;慢性疲劳综合征;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一部分表现为全身不适的抑郁症者等。解释上述症状发生的理论基础是精神、神经、内分泌、免疫相关和相互作用学说,符合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与现代生活方式的衣、食、住、行、医、职有密切关系的某些生理、心理反应状况。它们多指目前尚未被临床医学诊断为疾病的功能低下和/或功能失调状态。
显然,亚健康是一个范围很大、种类很多、边界模糊的集合,特别是现今社会中,处于此种状态下的人群相当普遍。处在此种状态下的人,其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有的甚至是很痛苦的,医学应该关心这类人群,并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调整和治疗。这就是所谓“治未病”的观点。因为处在这种状态下,如给以恰当控制和治疗(包括改变生活方式和行为在内),机体较容易逆转变好;否则当其转化为疾病状态时,机体就会难以恢复,治疗就会更加困难,费用亦随之剧增。
中医学对亚健康的认识比现代医学要早得多,至少在2500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已明确地提出了“治未病”为先的原则,只是没有用“亚健康”一词而已。具体而言,中医用四诊八纲方法和理论来描述亚健康状态的偏离度,其中八纲是辨证施治的核心,而构成八纲的表里、虚实、寒热、阴阳又组成四对纲领,其中可用阴阳这对纲领去概括统领其他三对纲领。可以说,阴阳是中医辨证之灵魂,也是判断亚健康状态偏离度的总原则。在此基础上,又通过证候分类和病因分证,进入治疗的立法和方药选择,借此纠正亚健康状态。因此中医的整个辨证论治的过程实际上是对亚健康状态的诊断和治疗过程。
只有“治未病”的医学才是“供得起”和可持续的医学
从中、西医各自对亚健康状态理解的叙述中可看出,两者虽属不同体系的医学哲学思想,但在对待亚健康问题上有极大的相似性。现代医学对待亚健康状态的理论基础是精神、神经、内分泌、免疫相互作用学说,承认心理、社会、环境在造成亚健康中的主导作用;而中医的辨证论治也是建立在对整个机体状态偏离程度判定基础上的整体性治疗体系,用“阴阳五行”解释人、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符合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观点。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
查看更多:
亚健康
医学工程
治未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