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稀缺是社会亚健康?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和腾讯网新闻中心联合实施的一项调查显示,在15068个受访者中,87.5%的人有类似“熟人越来越多,朋友却越来越少”的感觉。

社会学专家认为,如今,几千年来的以血缘、地缘为纽带的人际关系在快节奏的生活方式、频繁的工作变动面前,处于式微的地境地,人际关系变得复杂而不确定,影响了人们的进一步交往。但笔者认为,这只是原因之一,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朋友”的稀缺,折射出社会成员之间的交际环境已经处于“亚健康”的状态。

症状之一,在工作、生活的不确定、不稳定压力下,人与人之间的互防心理日益加重。以工作而言,大家都想奔个好工作好职位,但是由于僧多粥少,各种正当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就难以避免。这也是很多人同事之间、同行之间交往只适合于“点到为止”的内在原因。同时,而今,事不关已高高挂起,已经成了社会成员的一个为人处事的潜规则。在这样的只能“交往”不能“交心”“关心”的环境里,是绝对不会出现朋友的。

症状之二,工作繁忙和生活变生计压力下的交际减少。朋友是交出来的。如今,在不断地找工作,和为工作而不断地超时工作的情况下,我们少有和熟人常见面常交流的机会,少了共同的语言,少了共同的志向。在这样的情况下,朋友又怎么能在“熟人”中自然“生成”?

症状之三,越来越重的社会冷漠心理。这种社会冷漠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社会成员间的诚信度不同程度地缺失,让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大打折扣,让人们不能不把“防人之心不可无”奉为处世的重要规则。二是整个社会舆论也有意无意地在对社会成员进行“防范大于信任”的误导。比如前段时间某学校要求学生“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就是这种现象的一个具体诠释。

找不着“朋友”,初看似乎是社会成员个人的私事。但是,当大多数社会成员在为找不着“朋友”而焦虑时,就是成了我们必须面对解决的社会问题。一个和谐的社会的实质,其实就是社会成员之间的一个和谐的社会关系。当社会成员一个个变得越来越孤独,越来越不合群,这个社会就处于“亚健康”状态,就生病了。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让社会成员拥有一个由众多朋友组成的“生活圈”,就是预防出现类似社会问题的一道安全网。因为对单个的社会成员来说,朋友是一种信任,一种慰藉,是最内环的个人的生活圈子。有了这个圈子,社会成员就不会有孤独感,就不会就过激的偏激的思想或行为,也很少会产生心理疾病。

我们应该要认识到,就发展经济而言,一个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的劳动者,才是一个合格的劳动者。就社会而言,让每一个社会成员成为身心健康的快乐的劳动者,才是我们所说的最大可能地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只有让社会成员有合法合理的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才会让社会成员的体力精力得以恢复,才会在“工作圈”外有时间“经营”友情爱情,营造出适合自己的“生活圈”。只有“工作圈”和“生活圈”齐头并进,才会最终形成一个和谐、安定、宜居和健康的社会。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

查看更多: “朋友”稀缺是社会亚健康?